1.原油价格下跌原因有哪些?

2.国际原油价格主要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3.20世纪80年代的油价大震荡

4.原油价格大跳水,国内油价会怎么样?

5.美国为何要对沙特石油进口降为零,发生了什么?

6.当前石油价格急剧上涨,主要原因是什么?

7.1951年到10年之间美国经济发什么了改变

8.石油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世界原油走势_世界原油价格战结束

我认为这是肯定的。

第一,沙特和多个国家的交涉都以失败而告终,全球石油价格受到的影响已经成为定局。

仅仅几天前,俄罗斯、美国和 OPEC就开始了谈判,但谈判的结果不尽人意, OPEC拒绝俄罗斯提出的优惠条件, OPEC直接宣布从下月初到年底每天减少原油产量150万桶,这个消息一出来,美国 a股原油价格就下跌超过5%,再加上国际石油危机的严峻形势,我们与俄罗斯还有阿拉伯国家签署的石油合作协议,肯定会受到很严重的影响,而这个基础上,就是最近几天原油价格从40美元一桶降到30左右,这足以证明我国的原油市场和石油价格会小幅下跌,然后又上涨,这也是国际间的无奈所为。

第二,沙特阿拉伯全面打好石油价格战争,欧佩克内部组织的石油价格经历了最严峻的考验,我国油价下跌已经成为一个必然的事实。

仅仅是上周末,沙特宣布要抢占美国原油市场大幅降价,沙特国企沙特阿美便开始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调整亚洲和美国的原油价格,仅售7美元一桶,而运往亚洲的原油最少只需4美元一桶,因此,国际上出现了石油竟然比一桶矿泉水还便宜的调侃,因此我们的原油市场价格肯定会受到市场调控的影响,为了迎合世界市场的贸易状况,我国也将进行石油市场储备和市场规划的调整,以避免原油企业和市场的平衡,因为这样做得太多。

股市剧烈波动,我国石油企业的相关业务受到股票市场的影响,我国石油价格已由市场决定。

为了摆脱国家经济低迷的影响,科威特等波斯湾一带国家进行大幅降价石油销售,可有效缓解国内经济危机,但此类行为导致美国等国石油股市大幅波动,而且号称最稳定的 a变数,市场行情不断波动,并受到影响,风险也日益增大,目前中国航空业务受油价影响已跌逾4%,南方航空公司也在下跌,中国的塑料行业也受到影响。

原油价格下跌原因有哪些?

基本面利好因素

年底日模式启动,美元上周表现萎靡不振,美元指数本月迄今已跌逾2%,势将创下4月来最大月线跌幅。美元暂时走弱为原油等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提供支撑。

2.截至12月25日当周美国石油活跃钻井数减少3座至538座,为过去6周内第5周减少。而当周美国石油和天然气活跃钻井总数持下降9座至700座,较去年同期减少1140座。

3.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周三(12月23日)公布最新的库存数据显示,截至12月18日当周美国原油库存大减587.7万桶,李歆婕预计为增加108.3万桶,目前库存量达到4.848亿桶,降幅1.2%。汽油库存增加111.1万桶,低于预期的增加138.3万桶。包括柴油和取暖油的精炼油库存减少66.1万桶,预测为增加201.7万桶;美国原油日均进口减少104.1万桶。此外,精炼厂设备利用率下降0.6%,至91.3%。

基本面利空因素

圣诞长周末期过后,油价下滑,国际市场上的原油和油品供应依然远大于需求。黄金与石油的价格走势为正向关联,因黄金被视作对冲油价引发通胀的工具。

2.密歇根大学消费调查主管Curtin称,美国12月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刷新今年7月份以来的新高;美国12月密歇根大学预期指数刷新今年6月以来新高;12月消费者信心指数上升,主要原因是通胀率走低,实际收入提振和消费者对家庭耐用品购买抱有信心。

3.在沙特坚决维持产量甚至增产的策略威逼之下,俄罗斯的原油产量却在以稳健的步伐上升,沙特和俄罗斯在全球原油产量的份额差距正在缩小,当前差距为每日10万桶。

4.OPEC月报指出,该组织产量达到超过三年以来的最高水平。OPEC上周会议维持接近纪录的产量目标不变,试图通过此举将美国生产商挤出市场,尽管油市供应过剩已经压低油价。

李歆婕:解析影响原油价格走势的因素

因素一:原油需求

李歆婕认为原油的需求主要由世界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结构变化,替代能源的发展和节能技术的应用决定。

1、全球石油消费与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正相关。全球经济增长或超预期增长都会牵动国际原油市场价格出现上涨。而反过来,异常高的油价势必会阻碍世界经济的发展,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又会影响石油需求的增加。

2、替代能源的成本将决定石油价格的上限。当石油价格高于替代能源成本时,消费者将倾向于使用替代能源。而节能将使世界石油市场的供需矛盾趋于缓和。据李歆婕了解,目前各国都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这势必将对石油价格的长期走势产生影响。目前原油需求方面的数据主要看美国等大型工业国的用油需求量,如工业产出月率、制造业PMI值等。

因素二:原油供给

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包括世界石油储量,石油供给结构以及石油生产成本。

1、石油供给必须以石油储量为基础。过去的几十年中,世界石油探明的储量一直在持续增加,但是,由于石油的不可再生性,国际能源机构预测世界石油产量将在2015年以前达到顶峰,全球石油供给逐步进入滑坡阶段。

2、世界石油市场的供给特点也对石油供给具有重大影响。目前世界石油市场的供给方主要包括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和非OPEC国家。OPEC拥有世界上绝大部份探明石油储量,其产量和价格政策对世界石油供给和价格具有重大影响。而非OPEC国家主要是作为价格接受者存在,根据价格调整产量。

3、石油生产成本也将对石油供给产生影响。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能源,其生产成本会影响生产者跨时期的产量配置决策,进而影响到市场供给量,间接地引起石油价格波动。李歆婕认为目前供给上的影响主要通过美国EIA原油库存量、API原油库存量及一些国际大型的石油输出国的产量来进行数据上的量化影响。

因素三:美元指数

原油价格历来都是和美元紧密挂钩的,其交割和计价都是用美元来结算,所以美元指数也会对原油价格产生影响。石油价格变动和美元指数变动成一定的反相关关系。比如美元若持续贬值,以美元标价的石油产品的实际收入下降,导致石油输出国组织就需要通过提升原油价格作为应对措施来保持其价值的相对稳定。同理,若美元升值,则油价会有所下调。

因素四:地缘冲突

在影响油价的因素中,地缘政治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地缘政治中,世界主要产油国的国内外发生革命或者局势不稳,中东地区爆发战争,包括恐怖分子在世界范围内的等等,都会对油价产生重大的影响。

国际原油价格主要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油价暴跌的原因主要有:

1、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谈判破裂,沙特宣布增产石油,俄罗斯也互不相让,也要增产石油,导致石油暴跌;

2、疫情全球大流行,各国取紧急措施,封村封城,有的国家封上了国门,经济活动处于半停止状态,世界贸易中断,国际游轮停摆,石油消费税减,导致石油暴跌;

3、最近两年因为新能源的大量应用,以及美国页岩气开技术的成熟,石油消费总量占比逐年下降,导致沙特和俄罗斯加快了开速度。

温馨提示:

1、以上解释仅供参考,不作任何建议。

2、所有金融类衍生品的投资都具有风险性,对于投资者的金融风险管理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不适合没有专业金融知识的投资者。除了基础的金融知识外,投资者还应做到自身风险承受的控制,不可盲目的进行投资。

应答时间:2022-01-14,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公布为准。

20世纪80年代的油价大震荡

影响国际原油价格的因素很多,既包括产量、消费需求量、世界经济的发展状况、世界石油储备量这些市场因素,又包括战争、意外等非市场性因素。由于非市场因素的随机性太大,本节打算从市场因素出发,建立相应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和分析这些市场因素在国际原油价格形成中所起的作用。

4.3.1.1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及其产量、价格政策

为反击国际大石油公司、维护石油收入,统一和协调石油输出国的石油政策,1960年9月在伊拉克的邀请下,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科威特、伊朗和伊拉克与会代表在巴格达聚会,会议决定成立一个永久性的组织,即石油输出国组织,最初成立时只有上述5个成员国,后来又加入了6个,欧佩克现有11个成员国,它们分别是:阿尔及利亚、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利比亚、尼加拉瓜、卡塔尔、沙特、阿联酋和委内瑞拉。

目前,OPEC已探明储量占世界石油储量的78%,但产量只占世界总产量的40%左右,图4.12为OPEC在1960~2002年期间石油产量占世界石油产量的份额变化。OPEC市场份额的高峰出现在13年,占世界石油产量的55%。此后由于石油危机引起的高油价导致世界经济萧条,石油消费量锐减,以及替代能源和节能技术的开发利用、能源使用效率的不断提高,墨西哥、英国北海油田、北阿拉斯加等许多大油田的相继发现,加上其他非OPEC国家受高油价诱使增加产量等原因的综合影响,OPEC的市场份额不断下降。20世纪80年代中期跌到最低时只有30%左右,但1986年后的低油价刺激了世界石油消费的增长,抑制了对高成本油田的投资和石油勘探投资,加上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使得对OPEC的石油需求量增大,世界新增石油需求主要由欧佩克来满足,OPEC的石油市场份额开始缓慢上升。近年来由于非OPEC,特别是俄罗斯等国不断增产,OPEC的市场份额略有下降,但基本上稳定在40%左右。虽然目前只有40%左右的产量份额,但由于OPEC还留有约600万桶/日(或3亿/t年)的机动生产能力,这是其他石油生产国所无能为力的。世界上有50多个非OPEC产油国,他们以不足1/4的已探明储量,生产着占世界60%的年产量。因此,这些非OPEC石油生产大国,如俄罗斯等,基本上都已开足马力在生产。

凭借巨大的剩余生产能力,OPEC可以在国际原油价格超过市场承受能力、对主要石油进口国的经济生产产生不利影响时增加产量,缓解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此阻止油价的上涨并进一步降低油价;反之,当油价过低对石油出口国收入和经济生产产生不利影响时减少产量,缓解供过于求的局面,阻止油价的继续下滑,促使油价进一步回升。OPEC根据市场状况,通过剩余生产能力对世界石油市场的供给进行调节,力争将世界石油价格稳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所以从目前阶段看,虽然有很多不确定因素限制和制约了OPEC对国际石油价格的影响和控制能力,但它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力仍然是不容忽视的,有时甚至能够操纵国际油价的涨落。尽管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总产量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60%,但各国均按自己的行为方式生产,没有统一的组织和行动,所以单一非O PEC国家的产量通常无法对国际原油价格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图4.12 OPEC石油产量份额

(据h tp://.eia.doe.gov/emeu/aer/pdf/pages/sec11_10.pdf)

此外,由于OPEC有大量的已探明石油储量,许多长期预测都表明将来世界对OPEC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大,从长期来看OPEC的石油份额有增大的趋势。因此,OPEC对国际石油价格的影响不仅不会降低,还可能会进一步增大。所以如果OPEC能够协调好各国的利益,做到行动一致,将油价控制在给定的范围内,应当是一件较有把握的事情。

OPEC原油价格指的是沙特阿拉伯轻油(Arab Light)、阿尔及利亚撒哈拉混合油(Sahara Blend)、印度尼西亚米纳斯(Mlnas)、尼日利亚邦尼轻油(Bonny Light)、阿联酋迪拜油(Dubai)、委内瑞拉蒂朱纳轻油(TiaJuana Light)、墨西哥依斯莫斯轻油(Isthmus),7种原油市场监督价格的平均价格,O PEC利用这个价格监督国际石油市场的原油价格。OPEC从1999年9月以后开始研究价格带机制,并从2000年3月起开始正式实施这一机制。所谓价格带机制就是事先设定一个价格幅度,如果实际价格超过或低于这个幅度一定时间,就通过调整产量使价格回到设定的幅度内。欧佩克进行的尝试和各国货币当局为回避外汇大幅度变动而介入外汇市场的做法相似。

2000年10月开始,0PEC启用石油产量调整机制,使油价在2001年9月之前都维持在OPEC设定的价格机制带中。但到2001年9月美国爆发“9.11”,虽使油价一度上涨,但随后因国际石油市场担心美国经济将受重挫,带来石油需求大幅减少,加上产油国为了维持国际稳定而暂停启用石油产量调整机制,未在需求降低时进行减产,使油价在2001年10月跌至低于每桶20美元,甚至到2001年11月接近16美元/桶。截止到2001年12月底,因为冬季需求增加,且OPEC和非OPEC产油国也确定进行减产,油价才重新回到价格机制带中。2002年底和2003年初由于美伊战争和国际投机力量的双重影响,国际油价一度冲高到33美元/桶。但战争开始后油价迅速回落,此后的半年左右时间里油价基本上控制在OPEC的价格机制带中。

伊拉克战争结束后,伊拉克安全形势日趋紧张,重建问题又困难重重,人们担心中东地区动荡局势将进一步加剧,从而导致石油供应紧张,加上世界经济的复苏和O PEC 在2003年9月和2004年4月两次减产,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2003年油价不断振荡上行,2004年4月以后更是一路上涨,完全脱离了OPEC设定的价格机制带。图4.13为2001~2004年11月OPEC一揽子油价走势。应该说在平稳时期OPEC的产量政策效果还是比较有效的。

图4.13 OPEC一揽子价格走势

(据EIA/OPEC通讯社)

4.3.1.2 OPEC原油产量与国际原油价格

原油产量作为供给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世界原油产量由OPEC和非OPEC原油产量两大块构成,OPEC和非OPEC的产量波动引起世界原油总产量的波动,进而影响国际原油价格。图4.14和图4.15 分别反映了1960~2002年期间OPEC、非OPEC和世界总的原油产量变化趋势和波动状况。

图4.14 原油产量波动

图4.15 石油产量波动

可以看出,自1960年以来的30多年里,除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苏联的解体,非OPEC国家原油产量出现微弱的下降外,其余时间里非OPEC原油产量基本上呈稳步上升的趋势。世界原油产量的波动主要来自OPEC原油产量的波动(表4.2,表4.3)。OPEC组织在第一次石油危机前的原油产量稳步上升,波动较小,但随后的10多年时间里产量波动较大。其中20世纪70年代发生了两次大的石油危机,OPEC原油产量处于较大的变动之中;80年代初期O PEC原油产量大幅下降,从而导致世界原油产量发生相似的波动。

表4.2 欧佩克、非欧佩克和世界原油产量波动性统计量

表4.3 欧佩克、非欧佩克和世界原油产量波动之间的相关系数

从图4.16明显地看出,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末,世界原油产量的剧烈波动与OPEC原油产量的波动几乎完全一致。统计分析显示,OPEC原油产量变化与世界原油产量变化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941,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是显著的;而非OPEC产量变化与世界原油产量变化的相关系数只有0.278,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不显著。由于OPEC和非OPEC共同提供世界所需的原油产量,所以两者之间具有此消彼长的关系,两者的相关系数为负(-0.062)也说明了这一点。但由于世界所需的原油产量是随着供需、经济发展等情况而不断变化的,所以两者的这种反向关系很微弱,是不显著的。因此,OPEC原油产量波动是造成世界原油产量波动的一个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原因,进而也是造成国际原油价格变化的原因。

既然OPEC原油产量变动是世界原油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因此OPEC产量变动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形成和波动起了一定的作用。图4.16反映了10~1998年期间OPEC原油产量与世界原油价格的变化趋势。

图4.16 OPEC原油产量与国际原油价格

在OPEC原油产量波动的同时,国际原油价格也从10年初的每桶3~4美元上涨到每桶30多美元。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前原油产量稳步上升,原油价格基本上保持稳定,中东石油禁运打乱了石油产量的稳定走势,造成恐慌,使得原油价格迅速上涨。但随后OPEC组织进一步减产,原油价格仍然下滑,显然这就不是供给方面的原因,而主要是由于前一阶段高昂的原油价格造成世界经济的萧条导致需求减少所造成的。所以OPEC原油产量与国际原油价格的变动趋势并不呈完全反向变动关系,这也可以简单地说明O PEC组织可以通过调整产量对国际原油价格的走势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并不能完全反映或左右国际原油价格的走势。

4.3.1.3 世界经济活动水平(GDP)与世界石油需求

一般来说,世界经济稳步增长时,由于各行各业扩大生产,需求的能源量相应增加,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需要更多的工人或更长的工作时间或劳动强度,从而增加了居民的收入,居民收入的增加有可能导致居民对生活能源使用的增多;相反,世界经济发展不景气时,各行业相对缩小生产规模,导致作为原材料的石油需求量减少,由于各部门生产规模缩小,或减少了雇佣劳动力或缩短了工作时间或降低了工作强度,使得居民收入也随之减少,这又进一步减少了居民对生活能源的使用。所以,能源消费量与世界经济活动水平(GDP)之间存在着正向变动关系。一些文献从实证角度也证实了这种关系的存在性。

4.3.1.4 OECD石油储备与国际原油价格

石油储备在将各种市场波动传送到油价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石油战略储备和商业库存在国际石油市场这个大系统中处于调节总供需量的地位。其数量变化直接关系到世界石油市场进出口量的变化(抛出库存可使进口量减少,购进库存则使进口量增加)。库存的作用相当于一个调节进出口量的“水库”。库存(物流)变化(即库存油在市场上的流量大小与方向)主要受供求差额、库存目标量、经营决策等信息流的制约与调节。它是一个累积性数量,与油价走势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图4.17)。

图4.17 OECD石油储备与国际原油价格

(1)20世纪80到90年代,油价基本处于经库存调节后的相对平稳的收敛阶段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10多年里,除了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的海湾危机中有很短的一段时期出现了每桶原油价格超过30美元的情况外,油价一般都在每桶15~25美元的较小范围内波动。鉴于石油是中短期需求价格弹性极低的商品,而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到90年代末的近20年的时间里,国际石油市场是处于OPEC组织和西方石油大公司都无法完全控制局面的条件之下,石油价格应该有相当大的波动空间。而这种大波动没有频繁发生的原因之一,可以说是与主要石油进口国的巨大石油库存储备的存在和合理使用有相当大的关系。

(2)19年起的油价动荡与同期储备量较大的变化有关

从19年初开始,由于亚洲金融风暴等因素的影响,世界石油需求锐减,OECD国家的石油库存储备量开始持续上升,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库存储备总量在460Mt到480Mt之间窄幅波动的局面。1998年1月一举突破500Mt大关后继续扶摇直上,1998年8月份达到526Mt的高峰。库存量不断刷新历史纪录,反映了当时国际石油市场供过于求的严重情况。虽然库存的迅速增加有助于大量吸收过剩的石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石油价格暴跌的压力,但是油价的急落还是几乎同步而来。到1999年2月,油价跌破了每桶10美元的心理线。这说明在19年以后制约世界石油市场的大环境条件方面与以前有了很大变化。

(3)如果没有库存调节,油价波动幅度明显增大

有研究表明,即使原来市场处于平衡状态,也会由于经济增长的变化、节能、替代能源的发展等因素的影响而使消费行为发生变化,也可能破坏原有的平衡,使油价波动不可避免,并且由于产、消双方调节不能合拍,使得油价有暴涨的趋势,甚至很长时间内不能达到相对稳定状态。且油价波动幅度明显增大,而没有像在可调节库存的条件下出现的油价波动渐趋平缓收敛的迹象。

因此,无论是在过去的相对稳定时期,还是在剧烈变动时期,库存的存在都有助于抑制或缓解油价的过激变化。

因此从长期来看,OPEC原油产量、世界经济活动水平(GDP)和OECD石油储备量是影响国际原油价格最主要、最基本的因素。

原油价格大跳水,国内油价会怎么样?

从1981年起,国际油价连续5年大幅下降。随后,1986年又发生了席卷整个西方世界的“油价战”,引起国际原油价格的暴跌。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石油供应前景不明和油价的大幅上涨,都使西方石油工业的发展趋势和基本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新的重大变化。西方主要国家能源消费的增速开始大大降低,从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进口的石油减少了。

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世界1980—1982年严重的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西方世界能源需求由增长迟缓变为负增长,其中石油需求量的下降幅度尤大。接着,整个西方石油工业,从上游的油气勘探和开,到下游的储运、炼制和销售,迅速陷入一场全面的和严重的生产能力过剩的危机之中。在国际市场上,石油由供不应求和被疯狂抢购变为销售困难,油价由暴涨转为跌落,竞争激烈,生产大幅度下降。从19年到1983年,世界市场日消费量减少590万桶(1桶=0.16立方米),从5160万桶降至4570万桶,向OPEC提出的石油需求量比19年降低了43%。

面对油价下跌和市场份额缩小,OPEC在1983年第67届特别会议上,将原油的官价下调至每桶29美元,并决定“限产保价”。规定最高日产量1800万桶(19年最高日产3100万桶),并规定每个成员国的限额。由于OPEC内部分歧较大,考虑到其他成员国减产的难度,而让沙特阿拉伯承担“浮动产油国”的角色。OPEC试图通过“限产保价”来等待世界石油需求重新增加和油价回升,但此举却使其石油产量和市场份额不断下降。到1985年,其日产量已降至1847万桶,市场份额也从19年的47.8%降至30.1%。

1985年12月,OPEC第76届部长级会议正式宣布以“减价保产”争夺市场份额来取代过去的“限产保价”政策,国际石油市场由此出现了大混乱,导致1986年的“油价战”和油价暴跌。1985年12月9—12日的三天内,布伦特原油价格每桶下降5美元。到1986年1月20日,布伦特原油价格下降到每桶仅19.5美元,这是自1980年以来该油价首次跌破20美元。2月18日,伦敦现货石油市场交易活动完全停止。3月4日,美国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价格跌到每桶11.98美元。7月23日,国际石油价格已跌破每桶10美元大关。同日布伦特原油价格下跌到每桶只有8.5美元。而7月30日,在地中海装上油轮的沙特阿拉伯轻质油价格每桶只有6.8美元。油价由1985年11月的31.75美元/桶,降至1986年4月的10美元/桶,降幅达70%。至此,油价基本上跌至谷底。

此后,经过一系列的会议,到1986年10月,OPEC基本就产量问题达成协议,并提出恢复OPEC官价。就在第79届部长级会议结束后的1986年10月29日晚,担任沙特阿拉伯石油部长25年之久的风云人物亚马尼被宣布解职,他的解职也宣告了据称是由他所发起的这场油价大战落下了帷幕。

1986年12月10—20日,OPEC第80届部长会议决定,从1987年1月1日起,OPEC的“参考价格”为每桶18美元;1987年上半年,不包括伊拉克在内的OPEC 12个成员国的石油产量限额为每天1580万桶。会议改变了1985年“限价保产”的政策,又回到“限产保价”的老路上来,只不过其油价是每桶18美元,比一年前低了10美元。到此“价格战”基本结束。

这次油价大震荡给石油生产国和石油消费国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对其后的国际石油形势带来了重大的影响。此后,各西方主要石油公司纷纷提出了新的发展战略,以适应新的市场形势。新战略的主要内容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1)重新突出强调要坚持“一体化”体系。

尽管各西方主要石油公司在历史上一直是“垂直一体化”的石油公司,但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曾一度不再多谈这一问题,而且在80年代初还曾出现过要实行“非一体化”的说法。经过1986年油价暴跌之后,各公司又重新提出要坚持“一体化”,以确保公司的业务平衡和财务稳定。

(2)在油价低落和竞争加剧的形势下,各大公司纷纷强调实施“最优原则”。

BP石油公司在1988年和1989年春就曾反复强调,它的“基本哲学”是“最优选择”,即“把力量集中在我们擅长的事情上,进行投资使它变成更好”,“关闭或卖掉”不合这一“标准的业务”,决不“充当二流角色”。

(3)坚持把取得新的油气放在压倒一切的首要地位。

在低油价的条件下,仍大力进行油气的勘探开发,同时,强调对已有的油气的开补偿率。

1986年和1988年油价大幅度下跌后,各西方主要石油公司的上游业务利润也急剧下降,但各公司依然强调上游业务的重要性。1988年壳牌集团的石油投资达81亿美元,其中用于上游部分的占64%。埃克森公司1987年宣布“同其他石油公司一样,找到新的合理价格的油气供应已经成为一项压倒一切的目标”。

(4)大力加强兼并和收购活动。

为了解决储量紧急和勘探无重大突破并且费用日益困难的问题,兼并和收购也成为各西方主要石油公司取得新的油气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其地位已不亚于甚至超过勘探所获。

美国为何要对沙特石油进口降为零,发生了什么?

美国著名外交家亨利·艾尔弗雷德·基辛格(Henry?Alfred?Kissinger)曾经说过:“谁掌握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

2020年3月9日,国际原油市场面对突如其来的集体“跳水”,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一度大跌31%,原油价格降至32.14美元/桶;美国WTI原油期货最大跌幅达33%,原油价降至27.59美元/桶。但在随后的3月11日,经历突然暴跌的美股市场反弹回升,原油价格得以稳定。而如此大起大落的油价波动则源于3月6日的一场石油大壕之间的谈判。

基于新型冠状影响导致全球经济呈现下滑趋势,当中就包括因全国停工及消费因素导致石油延伸产品的需求量出现下滑情况。为保证原油价格稳定,OPEC+在3月6日下午的一场第8次“OPEC+”部长级会议上提出减产商议,旨在缩减原油供给保证稳定的原油价格,但俄罗斯拒绝了这项提议,最终谈判破裂。在3月9日OPEC开始对出口原油进行“打折大促销”,试图通过石油开成本差来迫使俄罗斯接受减产协议,因此就造成国际原油市场股票集体跳水的状况出现。这是继2014年美国沙特石油战争后,原油价格首次跌破30美金/桶。

不得不说,这就是石油大壕之间的战争,以千亿乃至万亿计的战争成本。但回归到我们的本土环境,中国是世界上原油进口最大的国家,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库显示:2019年中国石油进口量为50572万吨,同比增长9.5%;但实际上,中国的石油产量同样不低,在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2019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中提到,2019年中国原油产量扭转连续三年下降势头,达1.91亿吨,同比增幅为1.1%。

但基于国内石油质量和开难度带来的高成本,进口原油更能满足国内的市场经济性,加上国内庞大的消费体系,因此也推动中国成为全球原油进口量第一的国家,这也意味着国际油价动荡对国内市场同样有着巨大的影响。虽目前国际原油形势并不稳定,但设此次沙特执意要打石油价格战,对于与石油衍生产物紧密挂钩的汽车行业会受到什么影响?OPEC“以本伤人”的背后又能给我们带来多少好处?

每逢国际油价出现大波动时,国内消费者最关注的莫过于国内燃油价格的变化,毕竟与原油产物相关且对我们生活影响最明显的就是燃油问题。那么此次油价波动,会否影响到国内燃油价格走向呢?很显然是一定的,但相对的,实际影响却没我们想象中那么大。

我们首先要明白的是,中国作为原油进口大国,如果直面原油价格浮动而对国内相关产业进行直接调控,将会受到相当巨大的影响,当中存在的巨大不稳定性会使国内经济出现巨大的波动。所以国内对于原油延伸原料价格存在相应的调控机制,而与燃油价格相对应的,就是成品油调价原则。

在成品油调价原则中提到: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首先这就保证了国内油价不会因国际油价大幅波动而受到波及,但同时又保持着国际的原油价格平均走势,有力保证国内油价走势平稳,对于我们的好处是免于面对突然暴涨或暴跌的燃油成本。而此次国际原油价格的变动在某程度上会对国内燃油价格造成一定的影响,不过实际影响有多少,就看这场战争的持续时间和双方究竟能将原油价格打压到什么程度。

不过以昨天美股大幅反弹的情况来看,接下来的原油价格走向仍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但如果此次沙特持续执行价格策略,会对我国的燃油价格有什么影响呢?这点可以参考2014年美国和沙特进行石油战争时,国内的油价调整一览表。

由此可见,即便原油价格一跌再跌,但燃油价格调控幅度都不会太大,所以对于个人用车而言,这种影响变化带来的感觉不会太过明显;但相对的,对于各类出行和运输业来说,这种好处对于它们而言会明显一些。与此同时,与原油衍生原料有着密切关系的汽车制造业也会受此影响。

石油的衍生原料非常多,多到可以覆盖我们的全方位生活,例如在此次疫情中被炒得火热的医用口罩,其中的核心材料-熔喷布就是通过石油衍生原料而来的产物。还有我们平时能看到的塑料、身上穿的锦纶、腈纶衣服、路上铺的沥青、家里烧的燃气,就连嘴里嚼的口香糖都源于石油衍生的石油燃料、石油溶剂与化工原料、润滑剂、石蜡、石油沥青、石油焦等原料。可以说石油在全面覆盖我们的生活,这也意味着石油原料也是大量的制造业的依赖。

在一辆汽车里,除了金属和真皮外,极大部分零部件都是源于石油制品,例如汽车前保险杠所用的胶板就是由聚丙烯而来的塑料,还有车辆的隔音材料、车内的塑料板、人造革等零部件的原料都是石油衍生物。而随着原油价格变动,也意味着供应商的零部件制造成本在变动。

但基于疫情影响,延期复工导致供应商产能出现断层,零部件供不应求的情况越加明显,加上在去年原已萎靡的市场情况,在最近一年里,汽车供应商的处境是相当危险的,有不少供应商都处于奔溃的边缘。但如果此次原油价格战能持续进行,对于供应商而言是一次制造成本的降低,在某程度上能给他们带来一丝喘息的机会,而且如果供应商们能够扛过此次国内的疫情影响,在下半年或许会迎来另一波反弹崛起的机会。

据中汽协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销售收入4.28万亿元,2020年预计达到4.61万亿元,且成逐年上涨态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拥有大小汽车零部件企业超过13000多家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以及超过10万家的中小汽配生产企业。而且根据2019年全球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百强榜显示,中国以7家上榜居于美国、日本、德国之后,位列全球第四。可以说,在核心零部件领域、美、日、德三国基本垄断整个汽车产业链核心部分。

这就意味着中国零部件产能对于全球市场有着极大的影响,而且随着疫情影响,如今国内零部件供应商产能问题已经对海外国家造成相应的影响。根据巴西汽车制造商协会Anfea表示,由于来自中国的零部件缺乏,巴西汽车制造商可能不得不在4月份停产。由此可见,中国汽车供应商在全球市场的重要性,失去中国零部件供给,意味着全球汽车市场可能会面临汽车停供问题,但这也正反映了国内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另一个机遇。

目前国内的疫情已经逐步受到控制,各地企业也逐渐复工,制造业产能也会逐渐恢复。在短时间内,国内可能会出现报复性消费情况,尤其是对于汽车行业而言,这种情况将刺激市场获得进一步反弹,但基于去年的市场形势看,这种报复性消费行为持续的时间不会太长,因此也只能说为车企们赢得一次“疫后补偿”的机会,但在消费回复平静时,这些车企和零部件供应商的出路在哪呢?海外市场或许是它们的出路。

从时间来看,如今国内疫情稳定,但国外疫情却在进一步蔓延,这就意味着国外的生产企业极可能会如我们之前一般,进入停摆阶段,因此也将形成产能断层;而这个断层很可能会由产能已经恢复的中国制造业来弥补,这也为国内的车企和零部件供应商带来更巨大的出口商机,而原油价格下跌,也将会为它们带来更多的原料储备。

从预期来看,若价格战持续执行,燃油价格下调是迟早的事。而相对的,这对于新能源汽车投资者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油价降低意味着燃油车的出行成本将得到下降,虽然国内有“地板价”限制,但随着出行成本差距缩小,新能源车的核心优势将进一步缩减,这也可能激发投资者的恐慌性抛售新能源汽车股票,造成新能源汽车股价下跌。

而在最近,越来越多的国内外车企在布局号称“万亿”的中国新能源气场,当中就包含特斯拉、宝马、奔驰、大众、丰田、福特等知名车企,如果在此次的石油战中因为燃油价格下跌而因此投资者的恐慌,那对于这些车企而言无疑是相当沉重的打击。而且对于现在的国内那些靠融资起家的造车新势力来说,这无疑是一波致命打击。

石油之所以能被称为液体黄金,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有着极高的利用价值,其衍生产物能够串联在全球经济命脉中,因此它的价格高低也在影响着全球经济的走向。但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原油进口大国而言,稳定的原油进口量才是关键所在,因此也有了之前的中俄石油供应协议和与伊拉克用铁路换石油的举动。不过对于与石油产物紧密相连的汽车行业而言,原油价格的浮动对于它们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带来的可能是机遇,也可能是打击。

(文章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当前石油价格急剧上涨,主要原因是什么?

上周,美国创下了35年来首次没有进口任何沙特原油的记录。与之形成激烈对比的是,几个月前,沙特曾经威胁要掀起一场“出口海啸”,以颠覆“美国能源业”。

自17年吉米·卡特担任以来,从沙特进口原油被视为美国的主要安全风险,美国一直在寻求消除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十年以前,美国炼油商每天从沙特进口约100万桶原油。当时,沙特是美国第二大原油供应国,仅次于加拿大。

仅仅过了十年,两国之间的原油贸易就降到了零。

最近几个月,沙特阿拉伯向美国出口的原油数量大幅下降。

由于来自沙特阿拉伯的油轮大约需要六周时间才能到达美国西部码头,这种下降变得越来越明显。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的每周数据,这是自1985年9月以来,美国第一周没有收到沙特阿拉伯进口的原油。

本周早些时候,欧佩克及其盟国重新评估了生产,允许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在2月和3月小幅增产,其余国家保持产量不变。随后,沙特阿拉伯宣布在未来两个月内将自己的石油产量再削减100万桶。欧佩克的决定导致全球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飙升至每桶54美元以上,美国的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价格也突破了每桶50美元。

“美国进口的沙特原油为零是历史性的时刻,尽管这可能只是暂时的。”IHS Markit的能源研究员卡里姆表示。

去年5月和6月,在与俄罗斯进行激烈的价格战之后,沙特对美国的石油出口量比一年前增加了一倍多。自那以后,沙特对美国的石油出口一直在稳步下降。美国能源情报署的初步数据显示,去年11月和12月,沙特每天只向美国交付7.3万桶石油。

1951年到10年之间美国经济发什么了改变

2003年以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持续大幅度上涨。目前国内成品油价格大幅度低于国际市场价格,与原油价格严重倒挂,不利于调动炼油企业生产积极性、保障成品油市场供应和促进石油的节约,影响经济的平稳运行。鉴于上述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通知,将汽油和柴油出厂价格每吨分别提高300元和200元。应该说,近期世界石油价格平均水平是温和上涨,并非暴涨。对于国际石油市场,石油价格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全球共有200种以上的原油品种,由于品质、产地不同等因素,其价格也是不同的。

近期石油价格暴涨是石油市场发生结构性变化的结果。其原因:

第一,世界经济复苏导致石油需求大幅度增长,轻质油品——石脑油、汽油、煤油、柴油需求大增。

第二,世界原油产量大幅度上升,但低硫轻质原油产量增长有限,主要来自高硫重质原油产量的增长。欧佩克(OPEC)及其他石油生产国近期增产的原油绝大部分是高硫重质原油。我们判断国际原油未来的趋势是,低硫轻质原油产量将裹足不前,而高硫重质原油的产量将大幅增长。

第三,过去十年,全球炼油工业投资不足导致目前加工能力短缺,尤其是二次加工能力严重不足。这些情况导致炼油厂对低硫轻质原油的需求急增,而对高硫重质原油的需求有限,造成低硫轻质原油和高硫重质原油的价格差距越来越大。这种结构性的变化导致全球对低硫轻质原油的需求猛增,促使其标杆原油系得克萨斯轻质原油的期货价格暴涨。由于低硫轻质原油增产潜力有限及二次加工能力难以短期内提高,这种状况将会持续数年。这种状况导致世界炼油工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能够加工高硫重质原油的炼油厂利润会大幅上升,而二次加工能力不足的炼油厂将会出现严重的亏损。这种情况将会促使全球范围加大在炼油工业上的投资,尤其是在扩大二次加工能力上 。

第四,欧佩克寡头垄断。欧佩克有11个成员国,其石油储量占全球总储量的78%,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40%,出口量占世界总交易量的55%,因此,长期以来欧佩克对世界石油市场一直发挥着巨大影响作用。近几年来,虽然俄罗斯和一些非洲国家石油产量和出口量大幅增长,但这些国家石油出口量相对较小,也没有形成有效的组织体系来与欧佩克抗衡。欧佩克在饱尝1998年国际市场油价暴跌之苦后,面对当前全球石油市场的大好形势,必然要加强对石油供应的控制权以获取最大利益。从去年伊拉克战争结束后,欧佩克先后三次宣布减产,以防止石油价格出现大幅下跌的局面,而这几次宣布减产都使国际市场油价出现大幅回升,2月10日宣布的减产消息更使油价涨到了近年来的最高水平。

第五,世界经济增长对石油依赖性过大,使石油需求弹性减小。目前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促进了石油产品市场需要强劲增长,尤其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石油消费量迅速增加,使经济增长对石油需求的依赖性增大。石油第一消费大国美国去年经济也开始复苏,石油消费量迅速增加,并导致其库存水平不断下降,一季度其商业原油库存降到20多年来的新低点,目前美国原油库存比五年平均数低2000多万桶,低于美国石油理事会认定的2.7亿桶的"最低库存运作点"。全球石油需求的大幅增长使需求弹性减弱,因此当油价大幅上涨时,石油需求量并没有明显回落。

第六,主要产油地区政治局势不稳定。伊拉克石油储量仅次于沙特,居世界第二位。去年伊拉克战争结束后,国际石油市场人士普遍认为,伊拉克会迅速恢复生产并增加出口,从而对全球石油市场产生巨大冲击。但到目前为止,伊拉克石油生产与出口设施仍然经常遭到武装分子的破坏,其石油出口量距战前的每天200万桶还有很大差距,而国际市场也没有出现因伊拉克恢复出口而导致油价大幅下滑的局面。委内瑞拉是欧佩克第五大产油国,每天向美国出口170万桶石油,占美石油进口总量的15%。由于委内瑞拉政局动荡,委美关系持续恶化,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一再警告美国不要干涉其内政,否则将切断对美国的石油出口。查韦斯的表态显然助长了油价的上扬。另外,3月11日的西班牙爆炸和3月22日的以军暗杀亚辛使中东局势更加紧张,为油价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世界石油价格水平上升,是石油价值回归的体现。由于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随着人类对其消费的不断增长,石油的供给趋势是越来越少。因此,其价值将越来越高。尽管勘探和开技术进一步提高,将会使我们发现更多的新油源供开。但是开难度的增加将会使开成本增高,进而会促使原油价格升高。例如北美地区原油的平均开成本从1999年的5美元/桶上升到了11美元/桶,欧洲则从11美元上升到18美元。虽然全球已探明石油储量巨大,但新油田的开成本将会比10年前提高100%。因此,除非世界经济衰退或革命性地发现新的替代能源,石油价格上升的趋势很难改变。考虑到轻质原油将持续供不应求,及冬季用油高峰即将来临,得克萨斯轻质原油将会居高不下,异常的寒冷天气及炼油厂发生停产事故等因素都可能会刺激其价格冲上60美元/桶。依据有关权威的研究,全球油气可供消费170年,在将来相当一段时间内,不会面临石油供应短缺,但消费者需要付出更高的价格,这是难以改变的发展趋势 。

石油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五六十年代,是美国经济空前发展的时期。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50年代为4.0%, 60年代为5.0%。 10年与1950年相比,美国工业生产增加了1.24倍,其增长的速度比受战争破坏严重的日本、意大利、联邦德国、法国为低,但比英国为高,也明显地高于美国两次大战之间时期的速度。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在战时最高额的1945年是3552亿美元。战后略有下降,朝鲜战争爆发后重新上升,到1953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128亿美元。此后连续上升,1960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037亿美元,人均收入达1883美元。 60年代上升得更快。从1961年到1969年,经济持续高涨。1965年的工业生产增长率达到9.9%。10年国民生产总值高达41亿美元,人均收入增长了37.5%,为2579美元,被称为“繁荣的十年”。作为美国经济三大支柱的钢铁、汽车和建筑工业,战后仍然继续发展。整个50年代,汽车销售量年平均接近700万辆, 60年代则超过900万辆。 1940年和10年之间,小汽车由2750万辆激增到9000万辆,由平均每五人一辆增至几乎每两人一辆。战后蓬勃兴起的石油、化工、天然气、电子、航空和宇航、原子能等新兴工业部门,发展更为迅速。化学工业增长的重要原因是用化学方法加工和生产一整批新工业品——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合成洗涤剂、药物、杀虫药剂等的结果。 30年代电子工业主要生产收音机和通信设备,其产值在1939年不过5亿美元。战时和战后技术革命的结果,使1969年电子工业的产值接近150亿美元。电视机的产量1947年是7000部,到11年美国家庭拥有6300多万部黑白电视机和2700多万部彩色电视机,平均每两个家庭有三部电视机。电视台从1946年的10个增加到1969年的673个。 1954年,美国只有200部电子计算机,到10年估计达10万部。电子计算机和工业数据处理设备的销售额连续20年创造新纪录, 1969年高达78亿美元。家庭、办公室和工厂消耗天然气的价值,由1940年的8亿美元增加到1969年的108亿美元。煤气公用事业成了庞大的工业,1969年资产达430亿美元以上,比1940年增加了八倍。 10年,美国约有47条定期的国内、国际航空线,雇员30多万人,总收入达85亿美元。 1948年,美国航空和宇航工业的销售额首次超过10亿美元大关,到1968年,销售额超过300亿美元,雇员超过100万人,其中半数是工程师和科学家。 1969年“阿波罗十一号”宇宙飞船第一次载人登上月球。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美国农业巨大繁荣的时期。农场人均净收入(按1960年美元计算)1940年为1714美元, 1946年上升到3677美元, 10年达到4500美元。这个时期农业实现了高度的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良种化。在经营管理上实现了专业化、社会化。500英亩以上的大农场从1940年的26.5万个增加到1969年的36.7万个。这类农场在二战开始时只占1/25,此时已占1/7。农业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1950年,每个农民可供养15.5人,1960年增加到25.8人,10年又增加到47.1人。1947~10年间,美国农业人口减少了2/3,从占总人口比例的1/6降至1/20,而美国农畜产品却居世界首位, 10年生产的玉米占全世界的43%,大豆占74%,动物油脂占57.2%。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谷物输出国。

美国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也迅速扩大。 1946~1950年的年平均出口额是118.29亿美元,进口额是66.59亿美元,顺差51.7亿美元;10年出口额增至432.24亿美元,进口额是399.516亿美元,顺差32.724亿美元。战后初期,美国出口贸易约占资本主义世界出口总额的1/3,但此后美国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 10年降为15.5%。 11年美国第一次出现外贸逆差。战后,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资本输出急剧扩张。资本输出总额从1938年的115亿美元猛增到10年的1555亿美元(其中私人直接投资占781亿美元)。 1960~10年,美国仅从直接投资一项中就获得623亿美元的巨额利润。

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首先是世界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深刻地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促进了老工业部门的技术改造和新工业部门的发展及一系列新工艺、新产品的涌现。科技革命大大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生产成本降低和产量增加。 30年代工业生产率只增加约20%, 1950~10年则增加了94%。 30年代农业每人每小时生产量没有变动,但1940~10年间增长率为430%。第二,国民经济军事化是这一时期美国经济的一个突出的特点。 50年代的朝鲜战争和60年代扩大印度战争,使国家长期保持高额的军事开支,刺激了经济,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经济部门的增长。第三,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本的力量和国家的力量相结合,国家调节经济和实行一些社会经济改良,在一定时期中刺激了经济的增长,缓和了经济危机的发展。第四,这一时期美国工业生产的增长,是同垄断资本利润迅速增长、投资的日益扩大分不开的。美国公司纳税后的利润1937年为52.8亿美元, 1947年为201.9亿美元, 12年为546.2亿美元,是战前的十倍。利润的膨胀引起了投资的扩大。美国私人企业固定资本投资按12年价格计算, 1951~1960年为5亿美元, 1961~10年为928亿美元。投资增加使再生产不断扩大。此外,美国垄断资本通过对外援助、对外投资和对外贸易,加强对外经济扩张,掠夺别国的原料和燃料,倾销过剩商品,转嫁经济危机,也是维持这一时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然而,维持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诸因素,在资本帝国主义制度下也含有深刻的内在矛盾性。国民经济军事化和信用膨胀支撑了工业的增长,但又削弱了工业进一步增长的基础,加剧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各种矛盾,引起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在这20年中先后出现了四次经济危机。 1953年3月~1954年4月的危机是50年代的第一次美国经济危机。 1957年3月~1958年4月的一次危机和1960年2月~1961年2月的一次危机,前后相距不到两年,是美国历史上最短的一个周期。60年代扩大印度战争曾一度推迟了危机的爆发,出现了战后美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经济周期,即1961~1969年持续高涨104个月,但危机终于在印支战争高潮的1969年10月爆发。五六十年代的经济危机,每次持续时间为8~14个月,工业生产下降8.1%~13.5%。经济危机常同财政状况恶化和美元危机交织在一起。早在1960年10月就爆发了第一次美元危机。伦敦市场上美元贬值,黄金价格上涨。世界各地随之掀起一股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浪潮。美国借助英格兰银行的支持,才平息了浪潮,渡过了难关。到10年7月,又爆发了一场新的更为严重的美元危机。这时,美国的黄金储备下降到102亿美元,只及流动外债(510亿美元)的1/5。尼克松宣布停止各国中央银行向美国兑换黄金。年底,被迫宣布美元贬值7.89%,即法定兑换率由1盎司黄金合35美元改为合38美元。即使在繁荣的60年代,美国失业人口尚在300万人上下,70年代后增加到400~500万人。企业开工率经常严重不足。

二、70年代的危机滞胀与80年代的发展

13年12月至15年4月,美国发生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这是一场世界性的危机,它从英国开始,后来扩及美国、西欧和日本。危机期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8.1%。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3.8%,国民生产总值下降了7.8%,全国失业人口达850万,失业率为8.9%。这场危机的一个特点是物价持续上涨。危机期间,美国的消费物价指数上升了15.3%。

15年上半年危机渡过高潮后,美国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出现了相对停滞的趋势,出现了通货膨胀的情况。西方经济学界把这种现象称为滞胀。

在滞胀时期,经济发展速度远比五六十年代慢,而且行程曲折,没有出现全面的经济高涨。国民生产总值在16年恢复到危机前最高点后,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 11~1980年间国民收入的年均增长率仅为3.1%。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固定资本投资缓慢。在生产设备大量过剩的情况下,经济复苏基本是靠消费性需求的增加,没有出现大规模的生产性投资高潮。而固定资本投资不振,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增长速度。

经济滞胀导致大量失业人口的存在。 18年,美国有全失业人口605万,远高于危机前的数字。另一严重问题是通货膨胀。五六十年代,资本主义各国用凯恩斯学说,实行膨胀性金融政策,放松银根,鼓励投资与消费,并不断扩大货币供应量。这一做法对防止危机、促进经济发展起了一定作用。到70年代,遇到低增长、高失业的形势,通货膨胀日益严重,达到7%左右。美元在金融市场上的霸主地位也日渐丧失。 17年10月到18年11月连续发生八次美元危机。 19年又一次出现抢购黄金的浪潮。年初每盎司黄金兑换218美元,到1980年1月21日一度高达375美元。

1980年2月,美国再次陷入经济危机。工业生产下降了11.8%,比13~15年那次危机下降的幅度小。但这次危机不是经历繁荣之后出现的,而是在滞胀基础上产生的,因而还是严重的。失业率上升到30年代大危机以来的最高峰,达到10.8%,失业人数达1200万以上。通货膨胀率达到两位数字。危机持续了三年左右。

70年代美国经济长期陷于危机和滞胀之中,这是由国际和国内的各种因素促成的。其一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的规律。西欧、日本经济实力上升,美国逐渐丧失了战后20年独霸世界市场的优势。 1948年,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中所占的比重达到53.9%,超过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总和, 10年下降到40.9%。1947年,美国出口占资本主义世界出口总额的1/3, 10年降到15.5%。在争夺世界市场的斗争中美国逐渐处于不利的地位。从1965年起,日本、联邦德国、加拿大对美国的出口相继超过了从美国的进口。第二,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战后时期技术革命所创造的某些新产品,生产量不断扩大,使市场逐渐达到饱和,如家用电器、电子产品等;而另一方面有些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要形成巨大的经济效益尚需要时间,还不能取代处于衰落中的传统工业,对这些“夕阳”工业进行新技术改造还需时日。这种新旧交替变化调整中所表现的“停滞”现象,是和传统的周期性危机有所不同的,它既是一种危险,但又是一种机遇,既有危机,又有转机。第三,追求最大限度利润的规律使美国资本向世界扩张,寻求廉价原料和廉价劳动力。美国国外资产从1950年的544亿美元,上升到10年的1655亿美元,增长了两倍多。但国内的传统工业如汽车、钢铁等工业,由于工资高、利润低,资本家不愿投资进行更新改造,致使这些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削弱了传统工业的基础和竞争力。第四,第三世界联合开展维护的反霸斗争。从13年起石油输出国组织开展“石油战”,连续三次提价。 1950年原油价格每桶1.71美元, 13年涨至5.11美元, 1981年10月达到34美元的高峰。“石油战”结束了有利于美国经济发展的廉价石油时代,加剧了美国的能源危机。 10年美国进口石油11.57亿桶,17年上升到31.03亿桶,为消费量的46.4%。石油是工业和农业的动力,石油涨价导致整个物价的上涨。第五,是美元霸主地位的丧失。战后,美国凭借其绝对优势地位,创建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从中得到许多好处。但到70年代美元一再贬值,多次发生危机,这不能不对经济滞胀发生影响。

然而, 70年代以来美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仍居世界首位。按12年美元价格计算, 10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为10,750亿美元, 1980年为14,807亿美元,十年期间增长了37.7%。国民收入按当年美元计算, 10年为7984亿美元, 1980年为21,214亿美元。

1983年,美国率先走出危机,经济回升很快,打破滞胀局面。年的经济增长率达到6.9%,是1951年以来美国的最高增长率。此后,增长率有所下降,但一直到1990年,经济连续八年增长。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都有所下降。从道·琼斯股票指数的变化也可以看出美国经济的改善。危机前的12年,道·琼斯股票指数为1052,1982年降为776,1983年升为1287,超过危机前的指数。1987年突破2000,比12年增长将近一倍。到1988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8,806亿美元,比日本和西欧国家高出很多。美国经济的这种迅速发展,使它在世界上的地位再次得到加强。

美国经济问题依然很多。财政赤字、内外债务和外贸逆差居高不下。里根作出巨大努力来削减赤字,虽取得一些成果,但1987年仍有1476亿美元的赤字。美国的国债则是有增无减,超过2万亿美元。对外贸易,在15年还有顺差91亿美元,而此后则连年逆差。1980年为253亿美元,1988年增为1374亿美元。美国经济日益受到西欧和日本的挑战。

垄断资本统治的加强 五六十年代,美国出现了一次规模空前的企业合并运动。战前20年代有一次合并高潮, 1920~1929年大公司合并的企业约7000个, 1945~1954年大公司合并的企业仅为2929个,而在1965~1969年这五年就达8213个。 1947~12年,最大的100家公司在全部制造业资产总额和生产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分别由39.3%和23%上升到47.6%和33%。 10年,最大的50家银行占有商业银行资产总额的47.8%、存款总额的47.4%。过去的合并运动主要是横向合并和纵向合并,而这次混合性合并逐渐成为主要的合并形式,即许多不属于同一行业或同一生产程序的企业,甚至是业务上毫不相关的企业之间进行合并。到10年,这种混合性合并占全部合并企业数的87.8%,形成众多的经营多样化的联合企业。如国际电话电报公司原来主要经营电信业务和制造电信器材, 60年代以来合并了50多家与电信无关的公司,经营范围扩展到面包食品、人造纤维、住房建筑、旅馆酒吧、保险、投资基金、房地产、计算机、化学制品等。通用电气公司合并了众多企业后,产品达300种。从60年代起,越来越多的美国大公司加速合并大量国外企业,成为国际化垄断组织即跨国公司。到12年,美国垄断组织已在国外拥有约8000家工业企业。国际电话电报公司是一个巨大的跨国公司,它的200多家子公司分布于60个国家, 1969年占该公司资产总额的一半,占职工总数的72%, 10年占销售总额的42%和纯利润的35%。

随着生产和资本集中的加剧,美国垄断财团,即金融资本集团的势力进一步加强。它们以所掌握的一批金融企业为核心,通过放款、互派董事、收购股票等方式,渗入工矿、交通运输、贸易等部门,操纵国家经济命脉,进而控制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洛克菲勒和摩根两个东部老财团,不仅在美国居于统治地位,而且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垄断财团。洛克菲勒财团靠石油起家,现拥有埃克森等七大石油公司,产量占世界石油产量的四分之一。这个财团的金融中心是大通曼哈顿银行,它打进、化学、电器、电子、航空、原子能、钢铁、橡胶、公用事业等部门,至少控制了20多家资产各在10亿美元以上的大公司。摩根财团的金融中心是摩根信托公司和银行家信托公司,它在美国基础工业及工业部门一直占有垄断地位,在钢铁、电器、电子、汽车、化学、有色金属等方面实力更为突出。 10年,洛克菲勒财团和摩根财团控制的资产达3742亿美元,大约相当于美国其他16个大财团资产的总和,超过了英、法、联邦德国和日本四国金融垄断组织所控制的资产总额。在美国十大财团中,次于它们的有美洲银行财团、芝加哥财团、第一花旗银行财团、波士顿财团、梅隆财团、得克萨斯财团、杜邦财团和克利夫兰财团,还有为数众多的地方性财团如旧金山财团等。

垄断财团同国家的结合,进一步加强了它们对美国政治生活的控制。美国的对内对外政策,都要反映大财团,首先是洛克菲勒和摩根两大财团的利益和要求。 50年代艾森豪威尔上台是摩根和洛克菲勒争夺妥协的结果,他的内阁是有名的“富豪内阁”。 1961年民主党人约翰·肯尼迪上台,是洛克菲勒财团实力增强的反映。后来约翰逊和尼克松先后入主白宫,则有南部和西部财团崛起的背景。历届的部长及高级官员,大多是与垄断资本有密切关系的人。垄断组织和机构的人员互换达到很大的规模, 1967年7月到11年12月,有1101名中高级军官转入私人军工企业任职,同时各军工垄断组织***有232人进入国防部。

美国垄断资本与国家在经济上的结合空前紧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了高度发展。美国推行广泛干预经济生活的政策,保证垄断资本的利润,刺激生产的发展。一是增加购和订货。用于购商品和劳务的开支从1946年的275亿美元增加到1960年的1003亿美元,从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3.1%增加到占19.8%,大部分是用于军事购。美国大财团垄断了大部分军事订货,这就保证了它们获得垄断高额利润。二是扩大投资兴办国有企业和工程。国家从保证再生产的条件出发,对投资大、周转时间长和利润率低的一些基础工业、交通运输和公共事业等进行大量拨款。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国家占到投资总额的60%左右。原子能工业、宇航工业等需要巨额资本,投资风险大,从一开始就由兴办。 1950~11年,原子能工业建厂投资由21亿美元增加到100亿美元。 60年代后期,对宇航工业,国家每年耗费50多亿美元。三是国家开支巨额的科研经费,保证垄断资本集团获得新技术成果和巨额利润。仅军事研究发展费用就从1960年的66亿美元增加到10年的125亿美元,其中95%以上落入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大公司手中。研究取得成果,这些公司即可获得新产品的专利权,得到一笔新的订货,还可以将新技术用于其他产品的生产。如果研究失败,费用则由报销。四是国家通过财政、税收、信贷、金融和劳动等经济政策,调节国民经济,影响再生产过程,应付经济危机,调节劳资关系,保证垄断资产阶级的高额利润。五是由国家与外国签订各种协定,成立各种经济组织以及通过美援,以国家的力量推动私人资本和商品输出,占据有利的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帮助美国垄断资本集团加强对外经济扩张。

另一方面,美国国内的反垄断倾向和竞争机制也在强化。当代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大中小企业并存,需要更能适应产业结构更新、易于满足多样化消费的中小企业。国际竞争的加剧也要求美国保持生产力发展的活力。因此,美国在战后一直坚持1890年和1914年制定的反垄断法,禁止有组织的反竞争安排,不允许任何一个企业或财团垄断某部门的全部生产或销售。 1950年,又通过塞勒—凯维弗尔反合并法,禁止相互竞争的企业合并。 10年通过反托拉斯法修正案,规定因他人违背反托拉斯法而受害的个人和企业可以提出上诉,法院和联邦贸易委员会应受理此事。

世界石油综合分析

全球三次石油危机

第一次危机(13年):1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输出国组织的 *** 成员国当年12月宣布收汇石油标价权,并将其击沉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是油价猛然上涨了两倍多,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

持续三年的石油危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的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

第二次危机(18年):1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的政局发生剧烈变化,伊朗亲美的温和派国王巴列维下台,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

此时又爆发了两伊战争,全球石油产量受到影响,从每天580万桶骤降到100万桶以下。

随着产量的剧减,油价在1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34美元。

这种状态持续了半年多,此次危机成为上世纪70年代末西方经济全面衰退的一个主要原因。

第三次危机(1990年):1990年8月初伊拉克攻占科威特以后,伊拉克遭受国际经济制裁,使得伊拉克的原油供应中断,国际油价因而急升至42美元的高点。

美国、英国经济加速陷入衰退,全球GDP增长率在1991年跌破2%。

国际能源机构启动了紧急,每天将250万桶的储备原油投放市场,以沙特 *** 为首的欧佩克也迅速增加产量,很快稳定了世界石油价格。

此外,2003年国际油价也曾暴涨过,原因是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发生暴力冲突,中东局势紧张,造成油价暴涨。

几次石油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

——根据info.news.hc360 2004-06-1 整理

石油的分布与国际石油市场的供求关系

石油和水在国计民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

石油、天然气等是重要的能源。

在现代文明社会,如果没有了能源,一切现代物质文明也将随之消失。

冷战结束以来,全球面临经济发展与能源紧缺的双重压力。

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短缺已成为世界性问题,能源安全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

世界石油的地区分布是不平衡的,许多国际矛盾和冲突由此引发。

从石油来看,到2003年底全球各地区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分布为,中东地区探明储量995.8亿吨,占全球总探明储量的57.4%。

主要集中在沙特 *** 、伊朗、科威特、伊拉克、阿曼、卡塔尔和叙利亚等国,这些国家的储量达849.3亿吨。

该地区石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0.4%。

北面地区累计探明石油储量为2.6亿吨,占世界总探明储量的17.2%,其中,加拿大的储量为245亿吨,仅次于沙特 *** ,居世界第二位。

在前苏联地区,独联体国家累计探明石油储量为106亿吨,占世界总探明储量的6.11%,其石油产量为4.9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14.5%。

其中俄罗斯石油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沙特 *** 。

此外,亚太地区探明石油储量52.4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1.5%;非洲地区为110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6.6%;南美地区探明石油储量134亿吨,占世界总探明储量的7.7%。

(参见://info.news.hc360 2004年6月2日。

)世界石油地区消费量与石油拥有量存在严重失衡现象,而石油在国家发展中有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因此全球围绕油气的争夺一直非常激烈。

如北美、西欧、亚太三个地区的石油探明储量不超过世界总量的22%,而其石油消费却占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近80%,于是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国美国说三分之二的石油消费依赖进口,其中60%来自中东;欧盟70%的石油消费依赖进口,除了从中东进口石油外,欧盟借助非洲许多国家曾是英法殖民地的“优势”,在非洲石油开发中已领先一步。

西方大国对石油和市场的控制和争端和不断加剧,战略成为大国地缘政治经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增强危机处理能力,经历过石油危机的西方大国先后立法、以确保石油的战略储备。

如美国制定的《能源政策与保护法》,日本有《石油储备法》、德国有《石油及石油制品储备法》、法国制定的《关于工业石油储备库存结构的58-1106号法》,都明确规定了储备目标和规模。

*** 储备加上民间储备,美、日、德、法的石油储备量分别相当于本国158天、169天、117天和96点的石油消费。

中国正加快战略石油储备的立法工作,力争在几年之后中国的石油储备能够达到180天的安全消费量。

石油与国际政治

从近几十年来国际关系的现实可以看到,石油和水是国家间发生战争和冲突的主要因素,特别是谋求对石油的控制成为国际斗争的焦点之一。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巴以冲突,非洲一些国家的内战、日本阻挠中俄“安大线”石油管道项目,以及涉及中国 *** 的南沙群岛问题等,其背后都存在着深刻的因素。

过去半个世纪中,仅仅由水引发的冲突就达到500多起,其中20余起演变为武装冲突。

随着石油和水的日益紧缺,能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将更加突出,以各种形式出现的全球能源争夺战也将愈演愈烈。

国际石油市场新动态

(环球时报2004年12月29日第915期)

● 国际油价大幅上涨

2004年,国际油价一路走高,引起世界各国普遍关注。

今年1月初,纽约商品原油期货价格为每桶32美元左右,而到了10月25日,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居然达到了每桶55.67美元,涨幅达73%!

原油价格居高不下,给世界经济发展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算,油价每上涨5美元,将是全球经济增长率下降约0.3百分点。

高油价给消费者带来了影响,是家庭能源支出增加,不得不削减其他开支。

油价持续上扬还使得企业成本上升,盈利空间缩小,尤其是航空、汽车等领域的企业,日子更加难过。

在居高不下的有油价面前,尽管亚洲经济增长没有明显的减缓,但由此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已显而易见,亚洲经济潜伏着滞胀的危险。

● 尤科斯公司解体

2004年7月,俄罗斯第二大石油公司尤科斯公司拖欠税款按进入司法程序。

迄今为止,俄税务部门要求尤科斯公司偿还的税款已超过了275亿美元,该公司目前只偿还了39亿美元。

由于事关国际石油市场的安全和利益,如何解决尤科斯的巨额债务成了世界关注的焦点。

是2月19日喜,鲜为人知的神秘买家贝加尔金融集团以2,607.5亿卢布(约合93亿美元)拍得尤科斯“王冠上的明珠”——尤甘斯克石油天然气公司76.79%的股份,引起外界一片愕然。

之后仅3天,国有的俄罗斯石油公司就被证实为尤甘斯克的真正买家。

俄专家认为,由于尤科斯公司解体及尤甘斯克石油天然气公司国有化,俄罗斯 *** 重新恢复了因苏联解体和国有企业民营化而丧失的对石油天然气领域的管理能力。

世界石油市场现状综合分析

从石油的供求分布来看,“不平衡”一词可点破其中的根本特征。

也正是由于这种不平衡,才从根本上导致了国际上各种因石油问题而产生的纠纷甚至是战争。

因石油问题而引起的战争和地区纷争愈来愈多,如美国借口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对伊发动军事行动,就是一个明证。

由地区纷争与战争引起油价波动的幅度不断变大。

历史上曾于2004年10月22日达到油价(轻质低硫原油)每桶55.17美元的最高点。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石油不断走向枯竭,几十年后,使用石油将成为历史。

今后国际石油市场将充满更多的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