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油价格走势的波动周期及特点?

原油价格140美元_原油价格147美元

原来油价是有天花板和地板的,天花板140美元/桶,地板是40美元/桶。当国际油价涨到140美元时,成品油价格就不再随着上涨,涨到天花板了。反之,当国际油价跌破40美元时,成品油价格不再随着下降,降到了地板。国际油价已经要触及140美元,后续有可能会继续上涨,但是不用太过担心,即使后续继续涨个不停,成品油的价格也不会再高,会被油价天花板限制住。

3月7日,国际油价再次迎来大幅上涨。

截止当天收盘,纽交所4月原油期货价格上涨3.22%,收于119.40美元/桶;布伦特5月原油期货价格上涨4.32%,收于123.21美元/桶。

由于国际油价涨势迅猛,截止3月8日国内10个原油计价周期第3天,当前原油变化率达到了24.01%,预计汽、柴油价格涨幅达1040元/吨,折合为升,上调约在0.8元-0.9元/升之间。此外,如果上调后国内油价将迎来近期第6次连续上调。

单轮油价调整上涨1040元/吨是什么概念?2021年全年,国内涨跌相抵后,国内汽油累计上涨也仅仅1485/吨(约为1.18元/升)。这意味着,截止目前为止,本轮预测的上调油价幅度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累计上调的三分之二。

众所周知,国内成品油价格设置有下限“地板价”和上限“天花板价”。当国际油价低于或高于一定水平时,国内油价将不再同步调整。

国内成品油价格下限水平定为每桶40美元,当挂靠的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低于每桶40美元时,国内成品油价格不再下调;而国内成品油上限“天花板价”被设置在了每桶130美元。

原油价格走势的波动周期及特点?

看到这个题目,第一反映就是那个桶贵了的笑话:2008年国际油价140美元/桶时,国内油价6块多/升,2018年国际油价不到80美元/桶时,国内油价却要7块多/升,原因是桶贵了。不过玩笑终归是玩笑,因为现在的原油出口根本不是装在桶里的。陆地上的,一般都是通过输油管道运输,直接在出入口设置仪器计量(比如中俄原油管道,由俄罗斯远东管道斯科沃罗季诺分输站,经中国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运输至大庆油田);而未接壤的比如从沙特阿拉伯进口的石油,则是通过油轮直接运输到我国的各港口,并非我们想象中的,先一桶一桶灌装,在运输的,所以目前现实中根本没有油桶影响油价的概念。

现实中我们计量一般不是用重量就是用体积来计量,很少会说用到桶,那么为什么原油会使用桶来计量呢?这其实是习惯使然。因为在早期美国人的石油是用桶来计量的,现代石油工业诞生之地的宾夕法尼亚州,1859年,德雷克们用机井打出石油后,仓促间人们直接用各类桶来盛装石油。不过杂乱的度量衡不单给买家造成困扰,也成为立法和课税的麻烦。根据一般规律,当行业发展到相当程度,统一标准势在必行。因此最终美国人制定了42加仑制式的桶空重64磅就成为了标准(主要系这个体积大小的桶)适合放置在平板火车上,当时一节火车刚好可以放置20桶,在拉到港口运输到各地。随着技术的发展,虽然后来先后诞生了管道运输以及油轮运输,但是由于习惯使然,美国人仍然习惯按照桶来计量。

如果说美国不是世界第一强国,那么桶计量的只会在美国,因为后续发展的很多其他国家并不使用桶计量,比如日本东京的原油期货目前仍然是按照国际单位千克计价,但是二战后,随着美国的崛起以及美元成为世界货币之后,美国操控着世界主要的原油出口,世界其他各国也就慢慢被迫接受以桶计量的原油了。

目前标准的1美制桶=42美加仑=158.98公升;至于说多重?这个不一定,因为不同产地的石油密度、品质不一样,因此在同等的容积下,重量也会出现偏差;目前而言,一桶石油平均的重量大致在0.137吨,也就是说1吨石油大概需要7桶石油。

为什么说: 原油出口要用“桶”统计而不用“吨”计量,我们中国的原油计量单位是“吨”,那么,对于西方而言,西方国家的石油计量单位为“桶”,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其实,我个人觉得:对于西方人而言,用“桶”计算原油出口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我个人觉得石油之所以用“桶”作为计量单位的原因是我国进口的大量使用,目前都在欧美等西方国家手中,那么,为了方便他们的计量单位,也为了符合他们的交易习惯,他们就把原油规定为桶,而不是吨。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吨是质量单位,桶是一个体积单位,那么,我们大家都知道,由于不同产地的石油,密度是不同的,每一桶石油的重量也是不一样的,就像我们在清朝的时候,山西商人交易的银子其纯度为为99%。但是,岭南地区也就是现在的福建地区人们所使用的银子的纯废可能只有%左右。

再加之,由于原有的密度,如果用吨算的话,那么,它的质量可能有些误差,但是,如果用桶计算的话,我们大家都知道在密度上有一个换算公式,所以在这就不用解释了。

总之,就是对桶这样单位是体积单位,质量单位与体积单位之间,还有着较为复杂的换算关系,有些是不同产区的油密度不同,所以,为了方便用桶作为计量单位。

也就是说有体量单位作为原油交易的计量单位的因为是一桶油的质量,不同质量、不同的体积是因为密度不同,但是,它的体积也是是相同的。

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 原油这个东西掌握在美国人手里面,二战期间,石油的计量单位根据国际上的换算单位并不是用“桶”来计量的,而苏联则是用“吨”来计量的,但是,美国人当时为了便于石油的交易用“桶”作为计量单位,为了运输也为了交易方便。

所以,桶这个单位作为计量单位用着用着就习惯了。

在中国人的意识中,原油可以说用桶计算起来更为方便,但是,为什么要用桶计算了?

其实, 说白了,桶作为计量单位,对石油贸易交易是十分有利的,因为桶就如同商品的集装箱可以大规模的在海域和陆运之间调度,而且计算出售很方便,如果用工作量“桶”作为计量单位的话,由于密度的不同,其交易难度是大大增加。

这是趣事!原油为何统一用“桶”计量?而汽油一般用升计量?

一切源于习惯做法!

盎司; 黄金重量单位(1盎司=28.3495克)。一般人熟悉克的概念,对盎司感到生疏,但黄金玩家不会混淆。

克拉 ;钻石重量单位(1克拉=0.25克)。不少人误以为克拉是计算钻石大小(体积)的单位。但钻石玩家不会混淆。

英尺; 长度单位,一英尺=30.48厘米。(据说;十三世纪初,英国尺寸长度混乱,引起交易纠纷不断,英国约翰国王召集大臣们讨论一尺应该多长?没扯出结果。约翰王愤怒跺了一脚,指着他的脚印说;“这就是一尺”,于是,英尺长度就确定下来了。

英码; 长度单位,一英码=91.44厘米=3英尺(据说,码的长度确定与英尺长度确定类似,亨利国王伸直手臂,竖立大拇指说,从他的鼻尖到他的大拇指尖的距离就是!于是大臣们赶快小心翼翼丈量并确定下来)

米(公尺) ;法国人玩法。法国科学院将从北极点到赤道经线长度的一千万分之一规定为1米,并于1799年在法国法定使用。奠定了今天国际长度公制(十进制)基础。

公斤(千克) ;法国人玩法。法国定义了“米”的长度,就按“十进制”定义了分米。法国规定在4℃时,1立方分米纯水的质量为1公斤。并用铂铱合金制了一个高度、直径都是39毫米的圆柱体代表这个质量。这个“金属疙瘩”至今是公斤(千克)的基准物。

这是美国人的玩法,由于美国控制了世界原油买卖,原油用桶计量成为通行做法。

例如;买一船原油,船轮的油仓体积固定不变,一口气灌满了就知道体积是多少立方米,快速折算出是多少桶。若要实际称重是多少,则比较繁琐。

1升90号汽油平均重0.72公斤:92号重0.73公斤; 号0.737公斤。看来,价格与重量还是呈正比关系。

看到这个问题大家都很懵,今天我来向大家解答,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桶(Barrel)是目前几乎所有最重要的原油期货计价单位,如布伦特(Brent),美国德克萨斯西部中质原油期货(WTI)以及OPEC一揽子参考价格(OPEC Reference Basket)都是基于桶这个计量单位。三种期货合约交割量几乎占据了全球全部份额。当然还有一些区域性的原油期货不是按照桶计价,如日本东京的原油期货是按照国际单位千克计价,但是成交量和前三种没法比。所以这里要说的是原油按桶计价虽然不是国际强制规定,但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标准。

 最大的误区是有些人觉得原油的实物交易是用桶装的,这个是最大的误解。现在原油主要靠管线运输,从油田运到炼油厂或者出口港;

 在石油开中,最早用来盛石油的工具就是桶。不过那个时候的桶仅仅是一个工具,并不是用来测量体积的。后来,久而久之,大家就渐渐形成了用木桶装载石油的习惯。最初的石油交易也是以桶为单位来计算的,渐渐的桶就成了全世界普遍接受的石油计量单位了。

 当然,这是全球所有国家都是用桶这个单位,用于计量石油的。我国就是个例外,使用的是吨。官方在发布相关数据的时候,也是使用吨这个单位,比如我国去年一共进口的原油46190万吨。

 要准确记住1美制桶=42美加仑=158.98公升,并且了解每桶原油的重量平均为0.137吨,对于普通人可不是容易的事。就连前苏联和中国这样习惯用公吨计量原油的国家,参与国际交易也不得不屈从“美制桶”的强大传统。不同地区开出来的原油密度是不一样的,例如国内大庆油田开的石油7.31桶一吨,而胜利油田的原油密度较高,6.93桶就可以达到一吨。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吧。

评论员小韩;通常情况下,中东的一桶原油约为为42美加仑或35英加仑,即158.9升。而1吨原油大约为7.35桶。桶”是西方国家的石油计量单位,“桶”不仅方便石油的运输,也便于石油交易,因此被广泛接受。

首先要说明一点,吨是质量单位,而桶是一个体积单位,与集装箱一样。由于不同产地石油的密度不同,每一桶石油的重量也不一样。。

美国使用“桶”作为单位是为了运输方便,在最初的时候石油确实是使用桶来装运的,油桶也就成为美国石油的计量单位。

 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也是世界前十大石油出口国之一,并且石油贸易是跟美元直接挂钩的,石油价格也是由华尔街操纵的,因此其他国家被迫接受“油桶”这个单位。

 很多人认为,在全球化贸易时代,使用“油桶”作为计量单位对于石油贸易是十分有利的。因为油桶就如同商品的集装箱,可以大规模的在海域和陆运之间调度,而且计算出售也很方便。

 但是其实现在的石油早就已经不再使用油桶来运输了,现在的石油都是通过管道,直接从产地出来直接输送到港口装船,然后在运送到目的地港口,再由管道送到储存罐。我们平时在路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运油的油罐车,但从来看不到拉着油桶运输的大货车

文/漂流的亚特兰蒂斯

该问题比较普遍,本人正好在该行业,这里就给大家解释一下。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澄清几个问题,或者说误解。

说了这两个问题之后,我们接下来看为什么原油进出口要用桶来计价,其实不仅仅是进出口,北美地区的油田产量都是以桶为单位。

最早开始使用“桶”来计量原油的是美国,准确的说是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1859年美国的第一口油井在宾夕法尼亚州完成,之后就迎来了19世纪60年代的石油开热潮。

当时的原油产量不断增加,但是却没有标准的容器来装这些原油,因为当时美国的石油工业刚刚起步。所以当时的石油开者便用盛装其他产品的桶来装石油。这些桶的形状大小不一,用处也不同,酒桶、鱼桶还有装糖浆和松节油的桶,总之五花八门。桶的容量也不同,这就给当时的原油交易带来跟大的麻烦,因为计量困难并且造成很多争端。

到了1866年,宾夕法尼亚石油生产者注意到了这问题,并开始着手推行统一的标准。最后他们将目光投到了装威士忌的酒桶上,并决定将威士忌酒桶作为原油交易的计量单位。威士忌酒桶容量40加仑(151升),但是为了有利于卖方(因为用桶运输途中会有损失),也就是石油生产者,他们决定在实际交易中将计价容量增加2加仑(实际油量还是40加仑),也就是最终计价容量为42加仑(159升)。 最终该标准在1872年被通过,一桶等于42加仑成了美国原油计量的基本单位 。

以“桶”计量原油在全世界的推广是与美元地位的上升是同步的。 原油是全球为数不多的几个具有国际统一定价的商品,并用美元计价 。这当然和美国国家和石油工业的强大有关,现在石油工业的绝大部分标准和 科技 来自美国,而且美国又是全球第一石油消费大国,当然具有强大的话语权。当然更重要的是美元作为全球准备货币,有其他货币难以比拟的稳定性和信用,大家都知道像美国这样的国家破产性极低,货币也稳定。所以原油用美元计价也就理所当然,而对于石油行业美国也就顺便推行了自己的标准。

上文已经提到 一标准桶原油等于42美制加仑,也就是约159升 ,这个只是容积。但是不同品质的原油一桶的重量有差别。高品质原油,也就是我们说轻质原油由于密度低其一桶的重量要比重质油(密度高)轻。

原油的密度在0.87 ~ >1.0 g/cm3, 因此一 吨原油约等于7.2~7.35桶 。

以桶计量原油最早始于美国,用桶不用吨是因为美国的影响,原油的美元计价也助推了该标准在全球范围的推行。

主要的原油期货交易都以桶为单位。

一标准桶原油等于42美制加仑,也就是约159升;

根据原油的密度,一吨原油约等于7.2~7.35桶,也就是1桶原油等于136~138千克。

原油是全球为数不多的几个具有国际统一定价的商品,也就是说全球任何国家只要你在国际市场上买石油,面对的都是统一的标准。

我是漂流的亚特兰蒂斯,下次见!

这是西方国家先入为主的一种计量方法。一桶容量是53加仑,一加仑为4.546升,如果盛水的话,是240公斤,油比水要轻,这就是比重。质量差的石油比重在0.8以上,如某些国产及委内瑞拉的石油,中东产石油最好,比重都在0.8以下,人们开玩笑说那儿开的石油可以直接加进油箱。就是因为比重不同,液体要用容积来算,早期开石油都是用大桶,习惯就一直延续了下来。

“油桶”是目前欧佩克和欧美等西方国家原油计量单位,同时也是全世界主流的石油计量单位。

首先要说明一点,吨是质量单位,而桶是一个体积单位,与集装箱一样。由于不同产地石油的密度不同,每一桶石油的重量也不一样。通常情况下,中东的一桶原油约为为42美加仑或35英加仑,即158.9升。而1吨原油大约为7.35桶。目前纽交所一般都是使用北海布伦特原油和德克萨斯轻质原油作为标准,计算每桶石油的价格。

西方世界早在几千前就使用木桶去运送葡萄酒,其实最开始的时候中东地区的人是用陶罐去装葡萄酒,但是陶罐的密封性并不好,而除了中国以外,其他的民族又没有搞出瓷器,而即便是搞出了瓷罐,瓷罐也太容易碎了,于是中东的民族就用木桶储存和运送葡萄酒。

由于木桶是圆柱状,因此非常便于运输,因此越来越多的液体商品都是使用木桶运输,例如橄榄油。后来石油被发现后,人们开始用铁皮圆桶去装载石油。

最先使用铁桶装石油的国家就是美国,在二战之前,石油的计量单位并不统一,美国使用“桶”来计量,而苏联则是使用“吨”来计量。

美国使用“桶”作为单位是为了运输方便,在最初的时候石油确实是使用桶来装运的,油桶也就成为美国石油的计量单位。

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也是世界前十大石油出口国之一,并且石油贸易是跟美元直接挂钩的,石油价格也是由华尔街操纵的,因此其他国家被迫接受“油桶”这个单位。

很多人认为,在全球化贸易时代,使用“油桶”作为计量单位对于石油贸易是十分有利的。因为油桶就如同商品的集装箱,可以大规模的在海域和陆运之间调度,而且计算出售也很方便。

但是其实现在的石油早就已经不再使用油桶来运输了,现在的石油都是通过管道,直接从产地出来直接输送到港口装船,然后在运送到目的地港口,再由管道送到储存罐。我们平时在路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运油的油罐车,但从来看不到拉着油桶运输的大货车。 (今天的油轮不再是使用油桶运油了)

(咱们日常使用的液化天气和汽油、柴油都是由这种油罐车运输的)

看到这想到了一个笑话:

为什么国际油价一直呈下跌趋势,但是国内的油价并没有随国际油价下跌而相应下跌,反而不断上涨,一度每升价格达到了7元。究其原因是:油价确实下跌了,但是油桶的价格上升了。

一直以来国际贸易或者国内商品总量的结算中都是以吨、升、立方米(主要是天然气)

、公斤来计算,大家都能有明确的概念商品的重量,但是唯独是石油非要以“桶"为结算单位,如果不是专业人士,根本就不知道是多大的桶、什么材质做的、一桶多重。

那为什么石油出口非要用桶计量呢?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石油逐渐被发现并开发出其用途后,大批资本家加大了石油的开。但是,石油开后并没有合适的容器去盛装这些容易泄露的液体。恰巧欧美国家都有喝葡萄酒的习惯,就像中国的酒坛子一样。大量的木质酒桶就被就地取材做了盛装石油的最合适不过的容器了,后来经过不断改进用铁质的圆桶代替了运输过程中容易破损且制造工时长的木桶。就这样,用桶盛装石油的传统就这样延续下来了。

那一桶石油重量是多少呢?

国际原油交易以桶作单位,而普通消费者又习惯的成品油计量又是以升为单位。“美制桶”是容积单位,与公制的升、立方米格格不入,与公吨等重量单位更是根本搭不上。要准确记住1美制桶=42美加仑=158.98公升,并且了解每桶原油的重量平均为0.137吨,对于普通人可不是容易的事。就连前苏联和中国这样习惯用公吨计量原油的国家,参与国际交易也不得不屈从“美制桶”的强大传统。

但是,用桶作为原油的计量单位有其一定的劣势:

不同地区开出来的原油密度是不一样的,例如国内大庆油田开的石油7.31桶一吨,而胜利油田的原油密度较高,6.93桶就可以达到一吨。

石油是一个由多种重金属混合物体以烃类为主组成的碳氢化合物,在常温下以黏稠的液体状态存在。经过加工后,以其沸点和比重,燃点和热值的不同,而分为轻质油和重质油。成为现代工业,国防, 汽车 ,火车,轮船,飞机的重要燃料,助力添加剂,催化剂,防腐剂,保温材料,润滑油等等。

更是现代 社会 ,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比如各种塑料制品,各种化学用品,各种化肥,农药,杀虫剂,消毒剂……等等。当今世界各国早已将石油列入国家重要的战略能源物资,进行严格的管控。

原油出口以桶计算,除了方便,简洁,更主要是为了交易的精确,误差和损失减到最小。因为这个已经是国际惯例,所以就共识了。

由于原油比重的不同,所以,一般原油一桶的重量范围大概在138~148kg之间。一吨油按普通老百姓的概念应该是1000kg。但实际计算是这样的:比重重量为860~880kg之间,体积重量为1000立方单位。喜欢的人可以查看中国石油产品标准规范一书。

与短期原油市场扑朔迷离的价格波动相比,市场可能更为关心原油价格的中期走势。原油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能源,其价格在中期内的持续波动可能将对经济增长造成较大影响。从经济体中的供给方面看,油价的上涨将会引起生产成本的上升与产出的减少,进而导致经济衰退;从经济体中的需求方面看,油价的持续上涨将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加剧,社会总需求减少,在工资刚性的约束下,劳动力需求也会减少,经济将受到较大影响。美国经济学家汉密尔顿(JamesD.Hamilton)对原油价格变化与经济增长相关关系的研究表明,油价的过度波动会扰乱家庭与企业的支出项目,从而对经济增长形成负面影响。

考虑到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也称商业周期、商业循环、景气循环)作为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其一方面反映了经济总体性、全局性的发展趋势,是经济中各方面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又会对经济中各个具体的方面形成重要的影响和约束。国际原油市场作为大宗商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活跃程度必然也会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和约束。在经济进入上升周期时,原油需求逐步增加,消费不断扩大,原油价格将会逐步攀升;当经济进入衰退周期时,需求萎靡消费减缓,原油价格也会出现回落。因此,尽管一方面油价的波动会对经济增长造成冲击,另一方面经济周期的循环却也会对原油市场形成约束,影响油价的发展趋势。

(二)经济周期循环与原油价格调整的规律解析

我们可以将全球经济自1983年起至今的发展历程大致划分为五个经济周期,其中包括四个较为完整的周期:1983—1988年左右、1989—1996年左右、19—1999年左右、2000—2007年左右。在每一个周期中,全球经济由前一个周期中的高峰开始滑落,在触底之后又逐步恢复,由衰退走向繁荣。目前全球经济正处于第五个周期中。

由图5可以看出,在前四个完整的周期中,原油价格的变化与经济周期有着明显的相关关系,每一轮经济的复苏与增长都带动原油价格的上涨,而每一轮经济的衰退又导致油价的下跌。在当前所处的经济周期,这一关系更为明显: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深陷衰退,进入下行周期,原油价格也急剧下跌,纽约商品布伦特原油现货价格由2007年末的93.9美元,桶跌至2008年底的41.8美元/桶,跌幅达55.5%。

此外,全球原油消费大国个体的经济周期对原油价格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以美国为例,2003年以来,伴随着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纽约商品WTI原油期货价格也持续震荡走高。在增长周期中的几次经济快速上升阶段,原油价格也随之急速上涨。2007—2008年美国经济结束增长周期,进入下行周期。虽然受市场预期等短期因素的影响,原油价格一度冲高至145美元/桶,但在经历了短期的震荡之后,原油价格最终受到经济周期的约束,开始急速下跌。2008年底WTI原油期货价格跌至58.7美元/桶,跌幅达59.5%。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企稳,美国经济逐渐走出衰退,原油价格也随之回暖。2009年第3季度美国GDP季环比年率为2.8%,接近危机前经济增长水平,原油价格也回复至70—80美元/桶区间,与2007年第2、3季度基本持平。

(三)复苏周期的来临与原油市场的中期走向

在经历了2007—2008年的下行周期之后,2009年全球经济恶化趋势减缓,并逐渐走出衰退泥潭。2010年初以来,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国际金融市场急剧震荡,但整体来看全球经济的复苏趋势仍未扭转。根据IMF的预测,全球经济将在经历了2009年1.06%的收缩之后进入复苏周期,2010年、2011年、2012年和2013年全球经济将分别增长3.10%、4.19%、4.56%和4.54%。在经济复苏周期,全球经济将逐步回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能源市场需求逐步上扬,投资增加,生产扩大,原油的开和提炼也将大幅增长。从中期看,伴随着经济由复苏走向繁荣,国际原油价格也将再攀新高,国际原油价格140美元/桶的关口也许会再次突破。

四、国际原油市场价格走势对我国的启示

自19年我国原油定价与国际接轨以来,国际油价与国内油价之间仅为一种单向价格影响机制:国内油价被动接受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随着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石油进口大幅增长,国际原油市场的剧烈波动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影响逐步提升。一方面,国际油价持续上涨将增加我国外汇支出,影响贸易盈余,同时还会加大国内通货膨胀压力,推动物价指数升高。另一方面,国际油价的大幅下降有可能对我国石油行业形成较大冲击,前期大量购买原油的企业可能会因为价格下降而遭受巨额的账面损失,而石油开企业也会因为国际油价对国内油价的影响而盈利受损,并进而影响整个产业链条上的其他部门,给国民经济运行造成较大风险。因此,我国应根据国际原油市场的长、中、短期的阶段特征与发展趋势,取措施预防国际原油价格剧烈波动可能形成的各种冲击,维护国内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从长期看,可耗竭模型对国际原油市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我国石油开发企业应不断壮大实力,坚持“走出去”,不断提升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和影响,努力避免在未来原油紧缺睛况出现后受制于人。与此同时,我国还应大力推进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寻找适宜的石油替代品,减轻未来能源瓶颈对经济增长的压力,在未来全球能源竞争中取得主动优势。

从中期看,本轮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蔓延,改变了全球经济的运行周期。在经历了持续的衰退之后,全球经济渐进复苏,但危机的持续影响尚未结束,主权债务、银行资产等各种风险仍未消除。受经济周期因素影响,原油价格处于一种中期调整阶段,难以实现有力的价格突破。因此,我国应充分利用这一阶段,消化金融危机前后国际原油市场剧烈震荡对国内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并抓住机会、预先布局,为未来经济周期转变、原油价格出现明显趋势做好准备。

从短期看,考虑到投机因素对原油价格的影响,我国应进一步完善国内外油价联动机制,逐步改变被动接受国外油价变动的影响,在国际原油市场上维护我国的利益诉求。此外,我国也应进一步加强与完善国内期货市场建设,借鉴国际原油期货市场的有益经验,推出各种原油期货品种,形成合理的原油价格形成机制,避免油价的剧烈波动。